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的“草芝源”金银花精准扶贫——金银花新品种培育与种植技术推广项目荣获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这是全国中医药院校自大赛举办以来首次获得金奖。
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从2008年起,就开始跟着张永清教授研究金银花。”项目负责人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王玲娜说,张永清教授是土生土长的沂蒙人,研究金银花已经32年了,被誉为“国内金银花第一人”、“金银花界袁隆平”,从1999年起,他就开始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在老区开展技术扶贫了。
“我们选育出多个金银花新品种,其中华金6号集抗病虫害、直立性强等优点于一身,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选育方法发明专利,我是第一发明人。”和其他品种相比,华金6号是唯一一个能通过花蕾期集中解决金银花采摘难的品种。目前华金6号已经推广了13950亩,惠及农户3487户,平均每户每年增收2.3万元,未来计划在全国大面积推广。
王玲娜说“在这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有博士、硕士、本科生,他们有着相同的服务老区的信念与热情,于是大家齐心合力在2017年成立了草芝源公司。
躬耕于实践,探索成功路
从2008年到2018年,王玲娜跟着老师张永清风餐露宿,也过着田园般的生活。“学中药学离不开培植中药,刨地播种浇水,一样都不能少。”在炙烤的夏日,他们全副武装,只露出两个眼睛在田间劳作,“这样也免不了被晒黑,”王玲娜笑着说。并且,为了寻找更多的金银花植物标本,他们几乎走遍了大江南北。现在想起来当时的辛苦也成为甘甜的回忆。
别看现在的科研成果喜人,这可是融入了近20年来团队数十名科研人员的心血。学习中药学是一门“苦差事”,本科刚进团队时什么也不会,王玲娜也是从下地“刨土”开始学起的。
“我们学校里有一块药圃,夏天最热的时候我们也经常在地里做实验,把所有的防晒措施都用上了,但时间长了也觉得乐在其中。”王玲娜回忆,他们还在夏天跟随老师去山上、地头普查中医药资源,每名中药学的学生都是在地里“摸爬滚打”锻炼出来的。“我们以后还会继续吸纳更优秀、专业知识更扎实的学生加入团队,让项目一直传承下去,始终走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
金银花花蕾期短、采摘难,如何攻克这一难题?2013年、2014年暑假期间,张永清团队到全国20个省市的金银花种植基地考察,采集金银花样本100多个,坚持不懈地进行金银花种植研究。2015年,项目团队成功选育出金银花新品种“华金6号”。
“华金6号”品种具有花期延迟、花蕾期持续时间长等特性,药效指标成分“绿原酸”和“木犀草苷”远高于国家药典规定,且具有活性成分含量稳定、产量高、易采摘等显著优势,成为目前唯一一个通过花蕾期集中解决金银花采摘难问题的品种。
助力扶贫攻坚战
下一步,他们将研发金银花系列附加产品,比如金银花保健品、化妆品等,并获发明专利,正积极申请批号,将计划继续延伸。
据介绍,他们在泰安建立了金银花育苗基地,除了继续向全国推广“华金6号”外,还将继续进行技术升级,争取选育出更多更优良的金银花新品种。“我们还在研制金银花副产品,包括止痒液、手工皂、茶饮等,让金银花的效用实现最大化。”王玲娜说。
20年来,张永清带领团队制定金银花生产技术体系,通过技术培训、讲座交流、田间指导等形式,免费为农户提供金银花种植技术服务,至今已经培训1.6万人次,惠及12.7万户农户、56个贫困村。
2008年,王玲娜加入张永清扶贫团队,目前已经博士毕业留校任教。团队独创出一整套包含十二大类的金银花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实现了五大技术创新,选育出6个金银花新品种。他们免费把技术送到农户身边,指导他们科学种植出高品质金银花,总服务面积已扩大到46万亩。
2017年夏天,王玲娜团队来到山东平邑县郑城镇田间地头指导农户金银花种植技术。“我家承包了10亩地种植金银花,年收入超过10万元,家里盖了两层楼房,还买了一辆小轿车。”郑城镇史家庄村金银花种植户张玉平高兴地说。
如今,“华金6号”在全国许多地区也逐渐得到推广种植。“大赛金奖并不是终点。”王玲娜说,“我们还将在大面积推广种植‘华金6号’的同时,继续进行技术升级,选育更多优良金银花新品种,研制金银花深加工产品,实现效益最大化,进一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促进乡村振兴。”